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震撼!这一组江门老照片,99%的江门人没见过,不服来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台山新宁火车站,仿照美国西雅图火车站而建,1995年3月拆除。本报特约摄影师罗开传摄于1994年


时间无法停止

但瞬间可以定格

这是照片留给我们的感动


记忆会渐渐褪色

但当你轻轻翻开相册

它又会再次鲜活

那些感动与快乐

仿佛就在昨天


在本报发出老照片征集令之后

不少市民给我们发来了自家的老照片

今天,让江报君带着你

一起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

消失了的新宁铁路宁城车站 
memory


▲宁城火车站。刘达之摄于1948年。谭楚明翻拍  


作为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从筹备、设计、修建、经营到管理都是由中国人独力完成的。它的建成使台山不仅在交通方面开一新纪元,在文化交流、商业繁荣等方面,亦大为改观。

铁路不但纵横台山,还向外延伸46公里至江门北街,使台山与珠三角腹地联结起来。铁路总长133公里,车站46个,桥梁215座,涵洞236个,随之配套的有公益码头、北街码头、公益机器厂、牛湾船坞等一大批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清朝商部检查大员认为,铁路各车站点缀完美,形势整齐,水塔、车厂等设备都很理想,尤其是煤仓之建设与装卸火车用煤方法,不费人力,堪称先进;涵洞、管道、桥梁之架设,亦甚得法。当时的美国《西雅图星期时报》也称“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铁路正在广州西南兴建,它用中国人的资本,中国人的劳力和智慧,这就是新宁铁路。”

(新宁铁路建成庆典)

1938年10月,为阻止日寇南进,当局下令将新宁铁路全线拆毁,将铁轨运往广西,为建筑黔桂铁路之用。枕木为各乡拆路工人工资,机车则由公司拆散埋藏,其他器材杂物,或为私人盗卖,或为敌机炸毁。这条花费无数邑人血汗与金钱建设的大动脉,至此基本完全被毁。只剩下宁城火车站和大亨火车站、江门北街火车站。

作为新宁铁路地标、总站的宁城火车站,以美国西雅图火车站为设计的参照物,具西班牙建筑风格,瓦顶又带有中国传统。前侧两端为前凸的厢楼,中间是3层高的红色钟楼。挺拔的钟楼,褚红色砖墙与深绿色檐顶相互辉映,简约与精致相揉和,独特的风情一直为侨乡人所津津乐道。铁路被毁后,宁城火车站改作台山汽车站,继续发挥其作用,直到经济大潮席卷侨乡大地。1995年,,堪称凝聚着台山历史内涵和侨文化精髓、实用性与艺术性共存的“活化石”被拆毁。

文物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让人找到一种血脉相连的东西,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乃至自豪感。宁城火车站已经消失,旧日的辉煌人们只有从老照片中去回忆了。可幸的是,深茂铁路将于今年通车,台山将再次迎来铁路时代。

(文/谭楚明)


北街火车站
memory


▲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于2008年修缮完毕。本报特约摄影师罗开传摄于2014年  


北街火车站旧址,位于江门市北街原甘化厂职工生活区内,车站大楼建成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为新宁铁路北街终点站,是目前新宁铁路唯一保存下来的车站遗址,1998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成的北街火车站。(翻拍)

,平面呈凸字形,大楼座西向东,面宽30米,进深9米,占地面积为270平方米。它的结构合理,雄伟庄重,清水墙壁手工精致,檐线雕琢精美,饰图饰线工艺巧究,美轮美奂,台阶上还原保留有水磨石米的新宁铁路路徽,主楼大厅内旅客排队入站的围棚柱位依稀可辨。车站建成至今有百年历史,虽历经社会变革,但整座大楼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此外,与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大楼对开60米处的北街水道岸边,原建有一个木结构的码头,为新宁铁路公司专用,但已损毁不见。

▲恢复原貌的候车大厅售票处

为让市民及游客能重温那段光辉的铁路历史,在2008年,将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维修完毕,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文/图 江门日报特约摄影师 罗开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全家福 
memory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伟明在家里拍的全家福。前排为父母,后排站序:黄伟明(左一)和二弟(左二)、三弟(左三)、四妹(左四)


老照片:“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全家福 

讲述人:黄伟明,退休职工

------

照片是我们家在原堤西路147号“七十二家房客”家里拍的老照片。

我们住的地方之所以叫“七十二家房客”,是因为那座楼有四层,一楼是仓库,二三四楼是住宅,一个门口上去,刚好72间房,住了58户人。七十二间房每间只有9平方米,有的一家三四口就住在里面。我家6口人住了两间房,18平方米,照片里是我们家的其中一间房。

因为住的地方很狭窄,没有冲凉房,也没有厕所,洗澡的时候只能用水盆打水回家,一人洗澡其他人都得出去,上厕所只能到楼下工人文化宫旁的公厕。整座楼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用一个电表,所以每家只能用一盏15瓦的电灯。后来,我家经济好了一点,才单独安了电表,购置了电冰箱、音响等电器,就是大家从照片中见到的电器。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伟明(左一)和二弟(左二)、三弟(左三)、四妹(左四)在楼顶合影

上面照片里的楼顶,是大楼里年轻人的乐园,天气好的时候,年轻人就在屋顶上晒太阳、放风筝,因此也经常把屋顶瓦片踩烂,修房子的师傅对此非常生气,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有意思。

大楼里住户工作五花八门,有医生、警察、裁缝、杂工……虽然条件艰苦,但七十二家房客非常团结。上世纪80年代,住户陆续搬离,大楼也成了危楼没人居住至今。去年开始,几个老街坊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以前的邻居们都拉进来,逢年过节举行一次聚会。

▲阔别30余年,72家房客再聚首

今年1月21日是街坊们第四次聚会,近40人参加,不少移民到加拿大、美国等地回国探亲的街坊都来参加了。不少人离开时还是小年轻,现在已是退休老人。30多年没见,大家久别重逢都非常开心。三十年转眼过,家园已变迁,不变的是浓浓的街坊情。

文/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念念不忘

是那一段取名叫回忆的时光

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的一幅(组)照片

镌刻了你的青春记忆

承载了你的美好片段

见证了你的精彩瞬间

深藏了你的纯真感情

定格了你的城市见闻

何不与大家一起分享?


江报君等着你的来电、来信、来函

想用邮件、微信、QQ?

依你依你都依你

只要你配上1000字以内的文字 我们将通过


江门日报纸媒、中国江门网站、直播江门客户端以及微信矩阵选择刊发


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


或许你家中有这样一幅(组)照片:它镌刻着你青春的记忆,承载着你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你人生每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深藏着你那一段段纯真的情感独白,定格着侨乡一个个重大的历史瞬间……让我们为记忆插上翅膀,追随你曾经的足迹,与你一起走进那片历史的天空,分享你和那事、那人、那物、那情的故事以及你曾经的那份喜悦、快乐和感动。


如果还珍藏有被你视若珍宝的老照片,背后有着难忘的记忆和感动,你可以通过来信、来电、来函告诉我们,我们一起和你走进照片背后的故事,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微信、qq等方式直接发给我们,并配上1000字以内文字,我们将通过江门日报纸媒、中国江门网站、直播江门客户端以及微信矩阵选择刊发,与你一起回味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信来函地址:江门市华园中路25号,江门日报社会新闻部收  崔怡娟收

联系电话:3502658

邮箱:906037151@qq.com

你也可以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相关网页后,将照片和文字发送给我们。


来源:江门日报、部分图片来自五邑档案方志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