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当下的美院缺失力量,可从深厚文脉里寻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脉”这两个字在艺术界提得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界而言。如何看待当下七零后艺术中的文脉?前不久,由深圳市文联等机构主办的“融:学院新艺术”6月24日-7月10日在深圳市罗湖美术馆举行,展出三位“七零后”参展者的油画、水墨画、书法、雕塑等,来自广东、上海等地的学者、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就“当代与当下艺术中的文脉”进行了研讨。


▲深圳罗湖美术馆“融:学院新艺术”展览现场


《文心雕龙》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如同人之为人而具有的基因,艺术也必然有其基因与“文脉”所在。前不久,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罗湖区文体局主办的“融:学院新艺术——许玉玲、顾村言、胡杰风作品展”(6月24日-7月10日)在深圳罗湖美术馆举行,展出三位参展者的一百多件作品既有油画、水墨画、书法,也有设计与卡通艺术,共同的特点是多强调中国文化的文脉与修养,来自广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学者、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就“当代与当下艺术中的文脉”进行了研讨。" 就当下的美术学院而言,我这些年的体会其实是觉得是缺乏力量,这种力量必须从深厚传统文脉里面寻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许玉玲说。


▲水墨人物画 (顾村言作品)


刘炜茗(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总监):当代艺术是正在发生的艺术,但是这些年来,这个概念似乎有点被用烂了,尤其是在拍卖市场,在各种资本的裹挟之下,总是翻来覆去地把先锋性或者颠覆性的东西推出来炒作。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其背后都是有文脉的问题,这个文脉从哪里来?我们每个艺术家他的创作理念的形成是怎么样形成的?我觉得对70后这个年龄层的艺术家做一个展览,对他们个人的创作来说是有一个前瞻性在里面的,包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创作理念、对艺术技法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关怀都有一个非常浓郁的个人色彩在里面。这次参展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风格迥异,但都有一种简净、空灵的特点,在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方面具有自觉意识。


何家干(深圳文化学者):这些年很多人讲文人画,从传统的文人画到新文人画,其实文人画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展览与研讨会所讲的——文脉的传承。中国画要画得好,我们觉得是要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的背景。记得画家溥心畬当年在台湾招生,他认为技巧是容易学会的,关键是要学诗词。这虽然极端,但是也可以看出,画中国画要有很深厚的文化修养。


以此次展出的书画而言,我比较熟悉,可以感受到,其知识与文化积淀是隐藏在顾村言书画的后面。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的中国美术史,可以看到很多现当代的艺术家本身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又回到借鉴传统的路子,从传统寻找能量。我在香港就看到当代艺术家徐冰画过的中国画,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版画家,他很多作品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内蕴。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微风吹过》(许玉玲作品)


许玉玲(艺术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就当下的美术学院而言,我觉得是缺乏力量,这种力量必须从深厚传统文脉里面寻找。然而最近几十年我们所受的(美术)教育是断层的,几乎是全盘西化,对西方的艺术亦步亦趋,当代艺术更是如此,缺乏中国传统艺术的根脉。如同事物总有它的来龙去脉,艺术也一样。艺术不会无端产生,她是艺术家艺术历程的必然。我这些年创作的体会是,中国画画论与形式对于我的油画、水彩画都是非常有启示的。


现在司空见惯的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也许会以炫目的形式在瞬间吸引人,但常常一转身就被忘记了,因为这些作品往往只是一种快速的模仿,与艺术家的成长脉络无关,因而必定是没有个性的,甚至,当许多这样的作品层出不穷,更让人感到大量的雷同与视觉的疲劳。我认为中国艺术需要回过头来重新看待中国文脉,同时,艺术家又有他自身成长的文脉,这样背景下自然诞生的作品才会自成完整的体系,产生真正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而不做作出来的。


以当代人的角度借鉴这个传统,会带来全新的东西,同样具有当代性,因为刚好是从传统中吸收了当代需要的东西。我们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而每个人吸取角度是由他的个性决定的,因此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个性化的东西。不然就只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总是重复和模仿别人的东西,还自以为很超越很当代,实际上是很可笑的。随着信息的同步,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某一个中国当代大家的作品被揭发出来是拷贝或模仿某件西方作品的丑闻。我是觉得,所谓个性化的东西是必须要有一个文脉,除了中国传统文脉,还有自己成长的一个文脉——就是说你的成长过程,你的经历,还有你的个性,就是你自身的家庭的地域的一个文脉。如果你老是为了抢眼、然后模仿、出位,那么实际上最后都是支离破碎的。这样的作品也许在瞬间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会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一转身就会被忘记的。


水墨《一缸竹叶清可鉴》(顾村言)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执行主编):“文脉”这两个字在艺术界提得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界而言。但如果深层次分析,真正的好的艺术一方面必然有或隐或显的文脉,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这几十年来由于特殊的原因,中国艺术界的文脉存在或多或少的断裂。一些艺术家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以当代艺术而言,比如,前年到四川我曾经去何多苓先生的画室——他受美国的怀斯影响很大,他当时在画院子里的玫瑰,奇怪的是他前面要放一幅明代的水墨写意,他后来解释说是想借鉴一些明代文人的气韵与写意性。还有,不少油画家、当代艺术家现在都注重书法,甚至画起了水墨,我想这或许并不是偶然的。


真正好的艺术并无“古代”或“当代”之分,真正好的艺术,都是可以打动人心的。以中国水墨而言,我以为笔墨仍然是核心话题。当下的中国画教育面临着很多基础的危机,尤其是文脉方面更加缺失,至少现在提文化自信,但在艺术教育方面还缺少真正有文化自信的措施,这可能都需要今后的改进。具体到七零后,以上海而言,虽然注重文脉的画家现在呈现增多之势,但如果放在整个艺术界,数量其实是不占优势的。


胡杰风《荷韵》


胡杰风(艺术家、隐舍inshow创始人、:这次展览的作品跨度是比较大的。如果反思中国的当代艺术,与草间弥生、村上隆甚至再远一点的毕加索,存在一个什么样的落差呢?我以为不要一谈起当代艺术,就天天把边缘性、先锋性,,然后拼凑出一些令人震惊,强烈视觉冲击的,甚至会有一些不安的,有一些视觉上导致你心里有极端情绪的东西,认为这才是很棒的当代艺术——其实这可能是没有理解当代的社会语境。


村上隆和草间弥生等欧美日当代艺术大师们并非如内地大多数艺术家和艺评家们所以为的“巧妙地结合了时尚潮流”。他们是自然而然地生活并成长于一个极其讲究设计品位的时尚潮流社会,一个对传统文化经典美学传承有序但又不断创新发展的人文环境。这一点跟国内的大多数所谓的当代艺术家的“艳俗”潮流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水墨画《古逸之柳》(顾村言)


李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融合的角度和心态,关注学院内外艺术家的交流与对话,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和话题。因为学院艺术是社会创意策源,而社会则是知识服务的有效平台。因此,这样的学院内外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代艺术的视野。他们借助于各自不同的媒材和语言,表达了趋于共鸣的艺术心声,那就是拓展水墨、油彩等架上艺术材料,以朴素而真诚的态度探索艺术真趣。他们借鉴和传承绘画中经典性的图式因素,置换其中古典的内涵,而进一步变体出他们对于形式语言新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实现图式方面的人文内涵的再度架构。


胡杰风雕塑《卡哇伊——向林风眠致敬》


许鸿飞(广州雕塑院院长):我觉得对艺术家而言,读书是很重要的,读书会使得你有想法,因为技法再熟练,还是要加一些想法上去。这种展览,是跨界融合,这种开放型的展览做多了就会从中发现很多东西,也会不停地调整、推进,所以也会吸收很多东西,可能会更放得开。我感觉三位参展者的风格拉得确实比较大,胡杰风有设计和时尚的面貌,顾村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较深,许玉玲作品中学院派的感觉多一点,这样拉得开一起呈现反而有意思,给观众的感触也会较大。


陈卫和(广州美院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这个展览让我看到在七零后群体里面,有一批非常执着的、坚持探索并注重文化修养的人。


在这次展览的作品面貌里面,既生动,跨度又非常大。像许玉玲,是水彩画专业的研究生,她还有雕塑、油画、彩墨画;胡杰风是从最时尚的卡通画到彩墨画,甚至还有雕塑,顾村言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文人画方面的感悟非常深,他代表了一种当下面对笔墨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和另外两位艺术家在一个展览中呈现时,让我们真的体验到传统和现代的一种对话;一种交融。虽然跨度大,但从中同样也是可以看到一些共通的东西。


《沙与沫》 (许玉玲)


吴正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许玉玲的彩墨画受黄永玉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可以看出还保持了自己水彩科班出身的一些特性。我感觉无论是胡杰风、顾村言、许玉玲他们在贴近生活方面,继承传统方面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表现的东西有的是吸收传统的多一点,有的是生活的题材和感受都来自己周边的生活。


现在到很多国家去看艺术展览,已经没有什么手法、材料上的区别,没有国画展、油画展,但中国内地还分得很严,在国外早就打破了这个界限,只是某一件作品用某一种材料,而且那个材料也是不断地创新,周边你所感兴趣的都会变成艺术家的材料,这样会激起观众对周边生活的关心和艺术上的感受,从而提高艺术与生活的质量。艺术品是高于生活的,当然现在当代艺术里面还有很多垃圾,这个就要靠各人的鉴别了。



何净(深圳雏声初引艺术中心):这次在深圳罗湖美术馆的这一展览,三位不同领域的参展者,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在一个空间展出时,我觉得很新颖。三位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风格迥异,却都在追求东方的抽象、意象美,在体现中国艺术精神方面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

(文/澎湃新闻 艺术观)

小编语:古今中外,学院派在传承引领主流艺术的同时,却始终难逃“保守、近亲繁殖”的诟病。今时今日,面对西方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的激烈冲撞,但又纠结于学院传统体制的青年师生更是多有彷徨无力感:要么坚守体制学术走入自我陶醉的死胡同,要么在一味追逐当代潮流的时候丧失了美学底线。三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艺术风格迥异,却都在追求东方的抽象、意象美,在体现中国艺术精神方面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在躁动的时代,他们执着于理想,犹如汩汩清泉,对艺术的追求特别纯,特别真。




分享最具影响力且回味无穷的艺术资讯

有穿透力的思想观念

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独立、开放、自由的艺术交流平台

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建议、供稿及商务合作

邮箱:yanbr@ping99.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