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LEAP | 黄专先生的爱与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隋建国,《大提速》,2007年,12频录像,31秒


艺术史家、批评家黄专于2016年4月13日在广州仙逝,艺术界痛失了一位良师益友和精神领袖。今天适逢黄专先生辞世百日,我们特此发表作者胡斌追忆先生的悼文,以表对黄专先生的怀念。“对于这样一位有着深刻影响的逝者,我们最重要的是忠实地呈现其生平最用力之处,以及对于所从事事业的爱与痛。”(编者语)




黄专先生的爱与痛


黄专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开,让不少人感到悲痛,纪念的话语和文章很多,他的《诀别的话》也似乎已经表露了他的心声。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位有着深刻影响的逝者,我们最重要的是忠实地呈现其生平最用力之处,以及对于所从事事业的“爱”与“痛”。我们是时候从那种交往的记忆和情感中走出来,冷静地思索其给予我们的意义了。惭愧的是,我并非承担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我们没有过很深的交往,我的学力也有不逮,但之所以不揣浅陋一试,是因为他曾经是我最为尊敬的授课老师之一,并且他的很多工作也是我非常钦佩和颇感兴趣的。我想,通过我的视角也许能够提供给大家一点启发。


《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黄专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在黄专先生一生的研究、教学与机构实践中,占据相当比重的是对于中国艺术史、艺术史学史的研究以及经典艺术史著作的引介。这方面的著述包括《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1993)、《潘天寿》(1999)(以上两书皆与严善錞合著)等。在前书中,两位学者“围绕着文人画运动中价值、趣味与图式间的关系,分别从艺术自律性研究和社会学描述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自己富于创见性的新看法”[1]。这样的历史梳理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的考证与读图功力,对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的运用也臻于化境。现在看来,他们的这部早期著作的价值是被大大忽视了。黄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中国画论》和《中国艺术史学史》,对中国画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及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格局中建立中国美术史研究自身的逻辑。我觉得,在他的内心对于这一块是看得很重的,这与他的硕士导师阮璞先生有关。黄先生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画论的文献考据角度的探析,而更具雄心的是,他希望激活中国传统的史学与文化艺术资源,从中国内部找到嫁接现代学术的新路。比如他特别注意到宋代金石学及郑樵的《通志·二十略》与中国图像知识系统的建立,以及清代朴学中的中国艺术史学的变化。近些年来,关于晚清以来金石学与考古学以及西方艺术史学的交汇与碰撞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经对一位活跃于晚清民国的外国鉴藏家福开森做过考察,他与晚清金石圈子的密切交往以及与欧美博物馆的连接使得其成为中西艺术鉴藏系统的矛盾点。这样的人物自然也被纳入黄先生所构建的中国艺术史学史纲要中。实际上,他的这个纲要非常的宏阔和开放,既注重中国艺术史内在的发展脉络,又充分体现了西方艺术史方法(如考古学、风格学、图像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引入后的变革与融合。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成果未能形成专门的著述出版。



《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黄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此外,黄专先生所推动的OCAT北京文献与研究馆,所着力的工作之一是联合在西方艺术史及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与翻译方面卓有成绩的学者进行系统的译介,这方面的工作还配合以展览、工作坊、刊物,试图让国内艺术界全面、立体而又深入地了解西方的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体系,从而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关于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模式奠定基础。这一努力与他所受的范景中先生的影响密不可分,范先生从贡布里希开始逐渐梳理出西方艺术史方法论的谱系,对中国艺术界形成深远影响。黄先生所着力拓展的系统更为深广,一直延伸到当下的新兴研究,讲究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只有在此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谈论他最为外界所知的作为批评家、策展人以及艺术机构主持者的角色。他是如此深入地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与机构实践之中。对于当代艺术的批评与策展,他同样强调在历史的视野中去审视。作为与“85’新潮”艺术家一同成长起来的批评家,他们有着历史的使命来推动这种艺术并予以历史化。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中的某些文章与其说是一种历史梳理不如说是一种历史建构。而黄专先生的这种行进当中的历史建构还带有将艺术史与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合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视觉的遗产的浓厚意识。再就是面对全球化维度加剧的国际语境,与对于中国传统画学的研究一样,他也试图寻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这也是他近二十年机构实践(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的重要目标。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其2008年在伦敦参加的中国当代艺术峰会,会上的西方学者问中国学者:“你们说西方人误解了中国,但你们有没有一个判断系统和逻辑给我们参照呢?”他个人的体会是中国人自己也还没有描述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花了很大的力气推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档案和文献整理,试图忠实地记录艺术家创作的原始参数,并揭示其创作的逻辑性内核,将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以备日后研究之用。当他以极大的激情承担着描述“当前故事”的责任以及做着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误读“拨乱反正”的工作时,却又止不住痛惜这个日益时尚躁动,却缺乏文化能量和精神反思力度的圈子。这种情绪在他答友人的文字《黄专·一个冒险者的“双重生活”》中非常鲜明地透露出来。



《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黄专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在黄先生的《诀别的话》中,我们读到的话语是那么的谦逊和超脱,这是面对死神时的伟大的平静。但是倘若联想到他所置身的这样一个纷扰多变的时代,以及其自身的病痛和内心的纠葛,我们其实不难体会到他的坚持与厌倦。而对于生者及后辈学人来说,我想, 最为重要的是,挖掘其所坚持之处的意义和价值并予以新的延展。


脚注:

1. 李本正,《文人画研究的价值》,2000年,《新美术》2000年第2期 


文/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


本文节选版本刊登于《艺术界》2016年6月刊

Copyright ©LEA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为LEAP微信独家推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leap@modernmedia.com.cn

回复订阅,收取最优惠的订阅方式。

回复零售,查看离你最近的零售商店。


L E A P 六 月 刊 现 已 全 球 上 市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