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小站隐喻与故乡的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弘语堂”可以订阅哦















老秦和小秦




隐喻,就是暗暗地打比方,把复杂抽象的事物简单地、具象化地说出来。
 
隐喻不仅是修辞格,不仅是语言表达方式,更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是隐喻性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
  
图1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
 
甚至连日常的基本概念都是隐喻性的,如“山脚”“山腰”“山顶”就源自身体隐喻。我们往往通过熟悉的物事(身体、旅行)去认识不熟悉的东西,这样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概念,然后进入词汇以自如运用。
 
又如,把计算机隐喻为人脑,故有“电脑”一词,它也会生病,用“病毒”来隐喻恶意代码,用“杀毒”来消除代码,一目了然。计算机专家用这些隐喻词来解释专业术语,普通民众却用它们来建构对计算机的认知。一方讲透了,另一方也搞懂了。
 
再如,“人生是一场旅行”,人生到底是什么?从哲学家到普罗大众都在思考在感伤。最后把看不见的时间隐喻为可见的空间,以神似地刻画人生的阶段,恰如旅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的诗影响了几代人。但这里或许有两个极端:当下和远方截然对立,起点和终点全然不同。诗人有赤子情怀,可以不那么理性,看看90年代小秦的“豆腐块”也可明白。 
 
图2 小秦《我的铁路情结》1997
 
文中,小秦只是把家乡看作起点,把朦胧的远方看作终点,这是二元对立的判断,即:有且只有A和B,A完全不等于B,这正如京剧脸谱非黑即白、孩子看电影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
 
慢慢地,小秦熬成了老秦,知道自己一直“在路上”,知道A和B之间还有中间地带(既A且B,亦好亦坏),于是渐渐褪掉火气和偏激,变得成熟、理性和包容起来。
 
小秦看出铁路是“牢牢地贴紧大地的”,当年颇为得意,现在看来,他打破了非A即B的定式,故意混淆了大地和家乡的概念,思路不错,可惜没有进一步思考。
 
虽然只是停留在鸡汤的层面,却也慰藉了好多年,这篇文章倒尽了小秦青春的忧伤,后来没见再写过这类文字,可能都被逼着写论文去了吧。
 
既然人生是旅行,那沿线的大站和小站又是什么呢?
 
车站,是人生的平台,大站大干一番,小站小憩片刻。我们未必甘心停留小站,一心想在大站立稳脚跟,买房蜗居,成家立业,累着、苦着、兴奋着。可当繁华阅尽,精疲力竭,欲说还休,却忆起那片“故乡的云”。
 
图3 故乡的云(“唯一汉语人”主编黄良程拍摄)
 
我的家乡是个小站,不过她可是成渝线上的要道。去年开通了高铁,更是搭上了全国高速网。高铁,就是全国的地铁,只要设了站,哪儿都触手可及。
 
但是,小城的孩子,山民的心里,初识人生时,是体会不到网状结构的,都别无选择地把家乡作为始发站。小秦怀揣的就是射线结构,梦想着出川天高海阔。等到了大城市,坐了地铁、坐了飞机,GPS式的定位感逐渐确立,才发现自己不管是鱼是鸟,始终都在这张网中。
 
登高一瞰,家乡也并非起点,不过是祖辈歇脚的地方,或许也曾是他们心中的“远方”。正如小城人梦寐以求的北、上、广、深,不过是当地人的起点罢了。随着十余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哪里都一样”的感觉越来越浓。
 
可见,起点和终点的对立仅相对而言,从家族和人类的长河来看,只是提取一小段。车站,是人生所抵达的位置,除了跑马观花的惬意,也该停下来享受一份清闲。《花仙子》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深,满世界找七色花,最后它却盛开在自家的院子里,一番折腾,不过是画了一个圈。
 
都市即大站,如北京站、上海站、广州站;小镇即小站,如资中北站、阳澄湖站、宝华山站。我们把身体给了大站,心却留在了小站,导致身心分离。去?还是留?正是纠结心境的绝佳隐喻。 
 
图4 阳澄湖站 
图5 静谧的候车厅
图6 喜欢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图7 就是这种感觉
 
“这山望那山高”,佛家归结为人心的愚痴和虚妄,但凡能想到的解脱之法,随缘素位啦,享受现在啦,都超不出国学的智慧。大站、小站之喻实则入世(儒家)、出世(道家)哲学的高铁版本。
 
别想那么多啦,就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静静品味小站三昧吧。我很享受在小站乘车的时光,人很少,车很空,站很静。
 
喜欢小站,哪怕站前广场长出杂草,或者滴滴打车覆盖不到,不妨坐坐一个人的公交。这里全无大站的嘈杂与焦灼,广播放低了分贝,工作人员温存了脾气,自不会如临大敌,乘客也笃定淡然,彼此信任,从容进站出站。“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真的,已包括。
 
喜欢小站,耳畔总回荡着《小城故事》的旋律。小站,是人生不可错过的风景。 
  
图8  与小站配套的,往往是一个人的公交车。


美工排版:周凤杰(陕西师范大学)

欢迎关注“有品质的语言生活”,期待合作撰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