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再见马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就在数分钟之前,在http://marcriboud.com/ 的主页,终于更新了以下字样:



也许你也已经听说,我们这个时代里最伟大的其中一位摄影大师,马克里布,他的生命时钟,最终在巴黎铁塔之下停摆。用再多的赞美来赠给马克,也不为过,更不用说他对中国浓厚的感情和超过半世纪的见证。相册君坚信,在某一天的将来,人们翻开摄影史的典籍,马克里布一定将跻身二十世纪摄影大师的前列。



在所有巴黎铁塔的影像里,恐怕这张拍摄于1953年的油漆工的照片,是最广为传播的一张:舞蹈般的姿势,叼烟头的嬉皮,身后宏伟的巴黎轮廓,没有比这张照片更能彰显法国人性格里的浪漫和顽皮。也正是它,让马克从一名出身于里昂工厂的工友,彻底转身成为摄影大师,而这时的他,已是而立之年。得到布列松、卡帕等人的赏识和加持,马克成了马格南的一员,并由此展开了半个世纪的影像生涯。


1953年,巴黎,拦住出租车的修女



马克里布的世界地图


整个五十年代,马克和他的相机,游走在世界各国,留下了无数珍贵而且艺术性极高的照片,当相册君重看这些照片,深觉得甚至不能简单的用“伟大”一词来形容这些影像记录对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接下来,还是让这些照片来替自身说话吧:


1953年,巴黎,独眼老妇与猫儿


1953年,南斯拉夫


1954年,英国利兹


1956年,尼泊尔


1956年,阿富汗边境,作坊的学徒


1956年,印度


1957年,印度尼西亚


1958年,日本,假日里的摄影俱乐部外拍活动


1958年,日本,街头两婆孙


1958年,日本,开心聊电话的小姑娘


1959年,法国,建造圣纳泽尔号邮轮的现场



1959年,墨西哥


1959年,洛杉矶


行者,并不会停下脚步。马克在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将足迹留在更多国度,镜头永远都对准了动荡岁月里的人性。那张著名的华盛顿反战照片里,女孩用鲜花面对刺刀枪,让人过目不忘。相册君在多次摄影沙龙中,也借用了马克的这张照片。


在拉丁美洲、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之间穿梭,马克渐渐放慢步伐,温柔的眼光和醇厚的积淀,让他每一幅作品,都准确的抓住观者的心。




1967年,华盛顿,反战前的女孩


1963年,古巴哈瓦那,男孩与港口


1960年,加纳


1964年,巴黎铁塔下


1971年,加尔各答,母亲


1987年,法国


1974年,沙特,沙漠中向麦加朝拜的


1980年,莫斯科


1978年,卢浮宫前的贝聿铭


1989年,贝聿铭



年代不详,荒木经惟


1990年,柬埔寨,吴哥窟



马克里布的中国篇章


中国,这个被马克称为“老朋友”的国度,是他一生中探访过最多次的邻居。从五十年代的“大建设”时代,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中国,半个世纪以来,马克里布到过二十几次中国,从1979年起,马克里布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拍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历时最长,出片最多的旅行是1957年和1965年的最初两次。


1957年,


195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没有一个外国摄影家拍摄过中国。1956年马克里布经过一年的旅程 到达加尔各答,他梦想能一直走到中国,并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才拿到签证。他对这个千年古国文明的热爱,他对印度的了解, 怎样彻底改变着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民族的生活的强烈欲望促使他急切了解中国。


1957年,陕西,收获的农民


在尼泊尔结识的作家韩素音和加德满都的印度大使,亚洲文化专家,Ostrorogh伯爵都对他拿到来之不易的通行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956年12月马克里布从香港乘船登陆广州,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最初的几个月他始终在被他叫作“天使看守” 的向导陪伴下度过。从大城市到乡间,从工厂到剧院学校,他无休止地走着。他踏遍了泥泞的稻田,坐火车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亲历了十几次自发的影响广泛的人民运动。


1957年,鞍山,钢厂里的电话员


1957年,,雕塑课堂


这次旅行之后,马克里布等待了近八年才获得第二张签证,于1965年再次来到中国。就是在这第二次旅行中,他看到了文化革命的初端,给我们展示了在田地里工作的衣衫褴褛的和在广场手持木枪的成百上千的孩子。


1965年,琉璃厂



1965年,中国女孩


1971年,


1979年起中国开放,初尝资本主义,它的活力震惊西方。虽然改革只触及港口和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蓬勃的国家。,至少是幸运的那一部分人,体验到了消费社会的魅力。


这些变革冲击着这个被戴高乐将军称为“比历史还古老”的国度,马克里布满怀热情地观察着这些变革。就像他所写的那样,“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个观念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拍摄,而且他认为“在这里,坚持不懈地对细节和瞬间的观察,能比别处更能了解和理解一个国家”。在同一篇序言中他还写道:“我爱我看到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脸庞,泛着古旧光泽的工具,还有广阔和奇特的风景。我看到整个民族已经从屈辱走向尊严。”

 


1971年,长城


这些记录中国五十年关键历史的照片今天已经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唯一见证。相对无法自由工作的同时代中国摄影师来说这个见证更显珍贵。如今时过多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作品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既有中国古代遗迹又有上海摩天大厦的马赛克拼图。从这幅拼图上,只有最敏锐的眼睛才能辨别出,当这个总像是个大工地的国家的所有一切好像都改变之后,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


2002年,上海,地铁


得助于他的翻译朋友孙国富,他发现中国的新一代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很有趣,有时甚至震惊与这一变化。想要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和思考,什么是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幸福,他们是怎样进步的,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马克里布常说:“对于我来说,国家就像朋友,我喜欢常会会我的老朋友。”于是中国就成为他摄影生涯中永不干枯的惊世骇俗的视觉影像的源泉。他也因此永无休止地关怀着那样熟悉,那样遥远,又那样众多的中国人的苦与乐。



终章



1974年,沙特阿拉伯,尽头


亲爱的马克:


阿尔兹海默症带走了你的记忆


但这些留在人世的黑白底片


仍将带着你的目光


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高碑之上



再见,马克!



(本文“中国篇章”部分引用了marcriboud.com的内容)

--


有缘阅读这篇推送的新朋友,欢迎您关注老相册微信公众号,定期为您推送老照片和新故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