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黄埔
今天,广州市有很多地方以黄埔命名,如黄埔区、黄埔古港、黄埔军校,香港、甚至遥远的新加坡也有许多以黄埔命名的地方,这许多的“黄埔”其实都源于现在静静的躺在广州市海珠区一角的小村子——黄埔村。
黄埔村原称“凤浦”,现在黄埔村浦南直街的尽头还静静的矗立着一座牌坊,上书“凤浦”二字,它向人们讲述了黄埔村的身世。唐朝时黄埔村一带还只是珠江边的一片泥滩,传说经常有凤凰来此洗澡觅食,所以人们就称此地为“凤浦”。随着珠江水道的变迁,原来的泥滩变成了陆地,“凤浦”的称呼也逐渐变成了“凤埔”。至于“凤埔”之名如何又变成了后来的“黄埔”则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最初建村时,村民主要以黄姓为主,故而就称之为黄埔;还有一种说法是,到了明清时期,因黄埔古港成了广州的外港,常有外国船员汇集于此,他们经常误读“凤埔”为“黄埔”,于是以讹传讹,久之“黄埔”之名日著,而“凤埔”的称呼则逐渐被人们淡忘。黄埔村成为广州的外港后,村子和港口都迅速繁荣起来,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日俱增,黄埔之名也逐步扩散到世界。
面朝珠江前后航道的交汇处,背靠广州城,使黄埔村从建村开始就有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南宋时黄埔村一带就是海舶所集之地,想必当时位于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就有商船停泊,而村民中也一定会有人从事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工作。黄埔村胡、冯、梁、罗四大姓都是从外地迁来,应当也与此地便利的经商条件有关系。
黄埔村发展的转折点在清初,当时广州的外港已经由扶胥港转移到黄埔古港,而且清政府实行的是一口通商的政策,其颁发的《管理十三行外商条例》规定,所有外国商船都不得进入广州市内而必须在黄埔古港抛锚停泊。这就意味着,黄埔古港是所有外国来华商船的终点站。粤海关在黄埔村设立了黄埔挂号口,其管理机构包括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得益于一口通商的政策,一时间黄埔古港成为帆樯林立、商贾云集、风云际会之地。不但世界各地的珍奇异宝汇集在此,东西方的思想文明也在这里碰撞交融。守在黄埔古港旁边的黄埔村村民自然也是受益良多,短短的时间内,黄埔村的人口便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村民们从事的工作也大都与黄埔古港的对外贸易有关,他们或充当买办、或做装卸工、或为铁匠等等,据说仅买办,黄埔村就涌现出了大大小小四十多位。据村里人讲,黄埔古港旁的海傍东约街是当年村里最繁华的的一条街,当年这条街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中还有专门为洋人“修整鬼船”的木匠铺和漆匠铺。经济的繁荣,视野的开阔也使得黄埔村人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读书考取功名,出洋经商、留学的人在黄埔村比比皆是,这也使得近代从黄埔村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形成了奇特的“黄埔村现象”。
至今,黄埔村至今还保留着商业市镇的格局,昔日的坊、街、里、巷还在。虽然已没有了昔日的繁荣,但当我们漫步在古村中,依然还能被它那不经意的惊艳所震撼。村中的每一个古屋、每一个祠堂、每一个牌坊、每一个残碑甚至每一块儿石板都在骄傲的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这里时期遗留下来的痕迹很浓,几乎每对大门都写着两个字“忠公”,有的还重新漆上油漆。
左垣家塾
村中随处可见到祠堂
祠堂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家族凝聚力的客观反映。
黄埔村荣西里的路由石板铺砌,窄长幽深的巷子里建有左垣家塾、晃亭梁公祠、化隆冯公祠和主山冯公祠等文物建筑,俗称祠堂街。四座建筑均建于清代,为砖木石结构,镬耳墙,极具岭南建筑特色。这里出了梁经国、梁诚、冯锐等一批名人,为广东乃至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载,黄埔村有冯、梁、胡、罗四大姓,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
寿字砖墙
村中池塘,绿树绕亭,村民置身其中乘凉想必舒适怡人
村民种的木瓜树,硕果累累看着都令人垂涎三尺
石板路小巷长期没人行走,这里成了野草野花的乐园。
继续往里走,就见到岭南传统特色的锅耳屋,这里就是祠堂街。
祠堂街经重新修葺,准备开发为旅游景点,但新画上去的黑边,可能是用料及下雨的缘故,已褪色,看上去不好看,还有两旁准备作商铺的门窗漆得太黑了,令人看了觉得很闷,如果是漆上红木的褐红色效果会好很多。
位于敦庸街的“日本楼”是冯佐屏为其日本妻子修建的。冯佐屏1900年到日本求学,后经营字画生意,并与日本政要的侄女相爱,政要将一把宝刀送给他们做新婚礼物。1924年,冯佐屏夫妇携子回黄埔村筑巢定居。广州沦陷后,,,。方圆几里内的村庄得以保全。后来冯佐屏长子冯国洪也娶回一位日本妻子,中文名叫陈四妹。1941年陈四妹随夫来黄埔村定居,入乡随俗大半生,直到2006年去世,日本楼留下了黄埔村两代日本女人的传奇故事。
姑婆屋:位于柳塘大街1号,建于清代。为黄埔村自梳女聚居之所
这幢楼房的窗花很具特色
古旧建筑每一处都是艺术品
屋檐下外墙上的灰雕有着浓浓的岭南特式,色彩丰富艳丽,也很精美。
梁氏宗祠
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
梁氏宗祠前面以梁广尧命名的“广尧亭”
七月池塘中盛放的紫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