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围巾价格联盟

民间艺人冯健辉:潜心雕出岭南第一黄金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别内赴征》中的一句诗,描绘战国时期的苏秦说服六国后,受封为六国相,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的情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印是铜制的,诗中所说的黄金印,其实就是铜印。
       铜印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规定,除了皇帝印章为玉玺外,各级官员的官印均为铜印。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铜版印刷术,其实也跟铜印工艺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印也是铜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铜印篆刻艺术已日渐式微。不过,在我区同德街,却有一位雕痴,叫冯健辉,几十年来一直醉心于印章雕刻。近十几年来,他开始研究铜印篆刻,曾制作出10斤重的岭南第一黄金印。现在,铜印工艺已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健辉在家中认真雕刻。
雕刻千个印章打下扎实基础

       冯健辉走上铜印之路颇为曲折。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印章,无论是收取信件还是到银行取款,抑或是领取粮票、猪肉票等,都必须盖上自己的私章。
        “我记得,当时刻一个印章需要十几天,费用是两毛多。那时家里穷,又需要印章,有初中文化的我决定自己刻,先将名字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照着笔画用简单的工具在木头上刻。就这样,一个笨拙的印章就刻好了,居然还可以使用。”
       听说冯健辉会刻印章,周边的邻居、亲友都蜂拥而至,他来者不拒,一一满足。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刻章这门手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看木屑纷飞,熟悉的名字在自己手下呈现。而最受用的是亲朋好友千恩万谢接过印章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
       慢慢地,冯健辉开始购买《篆刻入门》之类的书籍和正规的雕刻工具,并随时留意报纸杂志上所有关于篆刻的文章。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本从30多年前就开始制作的篆刻剪报集,里面林林总总收集了近1000个各地篆刻爱好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
        “我没有专门的篆刻老师,报刊上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学习篆刻到现在,我至少帮人家刻了1000个印章,一分钱都不收。而这1000个印章的雕刻,也在无形中夯实了我刻章的基础,提高了我刻章的水准。”冯健辉回忆说。

冯健辉雕刻的铜印。中后方为岭南第一黄金印。
潜心半年打造岭南第一黄金印

       2000年,冯健辉认识了一位做铜生意的朋友,开始将篆刻手艺与铜结合起来,形成了铜印篆刻,自此一发不可收。因为醉心雕刻,冯健辉也被同行称为雕痴。
       冯健辉所痴迷的铜印篆刻,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记载,古代官员的官印均为铜印,大小与职位相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只是官员有官印,普通百姓也有一个铜印私章,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腰间,作为日常生活的认证。这个习俗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改为签名。
       在冯健辉位于同德围的家里,堆满了从大德路淘回来的各种铜材,这些铜材经过切割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印章原始材料,经过雕刻、打磨,最终制成了各种各样金灿灿的黄金印。
       2008年,冯健辉偶然从朋友那里看到一块10多斤重的铜材,灵机一动,决定将其与篆刻艺术结合起来,制作一个大印。经过大半年的辛劳,高10厘米、重10斤的大印终于制成了,上面刻着“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10个字,四面雕刻着精美的莲花,梅花为阴刻图案,整个印章华贵大方。“刻成后需要不停地打磨,一直到现在,臂膀还酸。”冯健辉说。
       冯健辉刻成的这个巨型黄金印,被封为岭南第一黄金印。曾有商人出高价收购,冯健辉说不管出多高的价钱都不卖,因为这个印章凝聚了太多的心血。
       四川地震期间,冯健辉拿出一个小型铜印参加慈善活动进行拍卖,首拍6000元成交,后来据说这个铜印以3万元转手。这是冯健辉第一次卖铜印,拍卖所得全部义捐。

将铜印技术申报为区级非遗

       在冯健辉看来,铜印作品成功拍卖是对自己铜印篆刻水平的一种肯定。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铜印艺术也深受影响。一方面是因为,除了书画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必须使用正规的印章外,印章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木质或橡胶的机械雕刻印章大行其道,完全代替了铜印。如今,铜印篆刻已经逐渐式微,成为了一种把玩的艺术。对此,冯健辉也颇为焦虑。
       冯健辉告诉记者,铜印篆刻艺术在广州的传承已经近乎式微,自己无意中闯入这一领域,一切技艺全靠自学。现在年纪渐长,除了让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机会体现其价值外,也希望能找个人传授手艺。由于民间艺术大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生命力相当脆弱,尤其是篆刻中的铜制印玺篆刻技艺几近失传,将这一手艺传承下去,这是他目前的心愿。
        “篆刻是我的爱好,铜印篆刻更是相伴一生的手艺。在自己把玩的同时,我也在寻找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路子。有一年,在我区火龙文化节上,我在现场展示了铜印技术,观众排成长龙,每人都拿着一张纸让我盖个铜印留念,可见市民对铜印篆刻的热爱。现在,我还利用铜印雕刻了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9个字,随手一盖,就可以随处传播。”
       在冯健辉看来,这些只是暂时的办法,如何让铜印艺术生生不息地传承,才是长久之计。在众多师友的帮助下,冯健辉开始将铜印技术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政府部门进行扶持、保护。

(文/图 黄剑丰)


每日更新

      扎根白云八载,我们靠脚板走出新闻,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白云的点滴变化。了解白云区,请关注白云时事公众号 Gz_byss

       您还可以登陆“白云时事”网站http://byss.by.gov.cn,了解更多关于白云的第一手好新闻。


扫描

二维码

了解更多详情

本文来源:白云时事  2016年6月30日  增刊4版

本期整理编辑:陈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